人到中年,上有老下有小,尽管咬牙硬撑,还是感觉力不从心。夜里辗转睡不着,不停地问自己,出路在哪里?如果觉得人生艰难,不如来读读苏轼的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: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北宋·苏轼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,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
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
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说起这首词,就得从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说起。苏轼和朋友们一起出去外出,在返回的途中,突然下起了雨。雨滴噼里啪啦的打竹林的叶子上。朋友们慌乱的四处避雨,只有苏轼不慌不忙,胜似闲庭信步。
面对风雨,苏轼说不必太在意那雨打竹叶的声音,可以一边吟唱一边慢慢的走着。只要心情愉悦,穿着草鞋,拄着竹杖比骑着马都轻快,风雨再大,我也不怕,我一身蓑衣可以在风雨中行走一生。
这首词写的很美,读来也是朗朗上口,通俗易懂。这种在萧瑟中的云淡风轻,打动了很多人,也鼓舞了很多人。这首词看似在写一场雨,其实在写自己的内心,这些感悟就是从苏轼的人生经历中得来的。
宋神宗在位期间,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,苏轼看到了新法在执行过程当中的很多弊端,于是便在诗词中吟诵针砭,被变法的新派看到,说他“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”。
1079年,苏轼被捕下狱,这就是著名的“乌台诗案”。当时很多的新党官员想置他于死地,也有很多有识之士为他求情,其中包括和她政见不同的王安石。
当年的十二月,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。团练副使官职低微,就是一个闲职。可是苏轼没有消沉,反而在此期间创作了不少豪迈大气的不朽诗词。这首《定风波》就是他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。
他词里的那场雨,也是他人生风雨的写照。面对疾风骤雨,苏轼“吟笑且徐行”,不像他的几位友人惊慌失措。他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让千百年后的我们,看到他身处困境,也毫不畏惧,从容徐行的乐观心态。
一边是料峭的春风吹来,让我微醺的就也有些醒了,抬头却看到了山头的斜阳有感到了意思温暖。这是充满哲理的一个画面。在寒冷中有温暖,在逆境中有希望。风雨过后,回首来路,哪里还有什么风雨,哪里有什么晴天?当一切归于平静,就会发现,所有的成功和失败都已无所谓了。
事实上,在经历了多次被贬谪之后,这种平淡的生活才是真实的。这首词是借雨中潇洒徐行,来表现虽然身处逆境,屡遭挫折,却不畏惧不颓丧的性格和豁达胸怀。
竹杖芒鞋行走在雨中,本是艰难的,但是苏轼却是潇洒行走,对于这样的生活,他说“谁怕”。任凭一生风雨飘摇,他始终从容、镇定、豁达。
如果要衡量一个人一生的雪有多厚,那么苏轼排第二,就没有人可以排第一。他一生颠沛流离,被贬17次。最远一次别贬到荒蛮之地海南岛,并且又遇上妻儿病故,人生的雪纷纷落下,压的他喘不过气。但是他能接受世事的无常。以完好的心态,接受人生的风雨。
而千百年后的我们,却在与现实的对抗中,活的身心疲惫。每天都在疲于奔命,每天却都在原地踏步。看到别人开挂的人生,既焦虑又无力,疲惫感深深袭来,无处躲藏。
其实,一个人真正的强大,就是接受世事无常,允许一切发生。接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,才能让内心更强大。要知道,这世间美好和阴暗并存,欢乐与苦难同行,只要努力活着,一切都会好起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