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  • 首页
  • 范文大全
  • 经典语录
  • 孝道文化经典语录(百善孝为先,《论语》中那些关于孝道的章节)

    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31 11:00:09    


    1. 学而篇 第二节

    原文:『⒈2』有子曰:“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鲜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!”

    • 翻译:有子说:“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,敬爱兄长,却喜欢触犯上级,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;不喜欢触犯上级,却喜欢造反的人,从来没有过。君子致力于根本,根本确立了,道就会产生。孝顺父母、敬爱兄长,这就是仁的根本吧!”
    • 注释:孝弟(tì):孝顺父母,敬爱兄长。弟,同 “悌”。鲜(xiǎn):少。务:致力于。本:根本。与:通 “欤”,语气助词,表疑问或推测。
    • 解析:此章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,强调了家庭伦理秩序对社会秩序的基础性作用。认为一个人在家庭中能做到孝悌,就会尊重权威,不会轻易犯上作乱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汉代以孝治天下,选拔官员有 “举孝廉” 制度。如江革,少年丧父,独自与母亲居住。战乱中,他背着母亲逃难,多次遇到盗贼,盗贼欲杀他,他哭诉母亲年迈无人奉养,盗贼被他的孝心感动,不忍加害。江革后来被举为孝廉,成为当时宣扬孝道的典范。

    2. 为政篇 第五节

    原文:『⒉5』孟懿子问孝。子曰:“无违。” 樊迟御,子告之曰:“孟孙问孝於我,我对曰,无违” 樊迟曰:“何谓也?” 子曰:“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”

    • 翻译:孟懿子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不要违背(礼)。”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,孔子告诉他:“孟孙问我什么是孝,我回答他不要违背。” 樊迟问:“这是什么意思呢?” 孔子说:“父母活着的时候,按礼侍奉他们;父母去世后,按礼安葬他们,按礼祭祀他们。”
    • 注释:御:驾车。无违:不违背礼。事:侍奉。
    • 解析:孔子强调孝要遵循礼的规范,无论是生前的侍奉还是死后的丧葬祭祀,都应以礼为准绳,体现了儒家对礼仪制度在孝道中重要性的重视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曾子是孔子的弟子,以孝著称。他在父亲去世后,坚持按照古礼守孝三年。期间,他 “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”,身体极度虚弱仍不违礼,以此表达对父亲的深深孝顺之情。

    3. 为政篇 第六节

    原文:『⒉6』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忧。”

    • 翻译:孟武伯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父母只为子女的疾病担忧(子女要让父母只担忧自己的疾病,即不要让父母为其他事情担忧)。”
    • 注释:其:指子女。疾:疾病。
    • 解析:从子女角度出发,强调子女要保重自己,行为端正,不让父母为自己的品行等方面担忧,只让父母操心自己的身体健康,体现了对父母情感的体贴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东汉时期的黄香,自幼家境贫寒,但他非常孝顺。夏天,他为父亲扇凉枕席;冬天,他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暖被。他的行为让父母省心,只需要担心他是否健康,是践行这种孝道的典范。

    4. 为政篇 第七节

    原文:『⒉7』子游问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。”

    • 翻译:子游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现在所谓的孝,只是说能够养活父母。至于狗和马,都能够得到饲养;如果不敬重父母,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?”
    • 注释:养:供养,赡养。别:区别。
    • 解析:孔子指出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,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敬重,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对孝道理解的片面性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晋代的王祥,以 “卧冰求鲤” 的故事闻名。他的继母朱氏不喜欢他,但他仍然孝顺继母。在冬天继母想吃鱼时,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,用体温融化冰块,最终捕到鱼。他在物质上满足继母需求的同时,也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继母的敬重。

    5. 为政篇 第八节

    原文:『⒉8』子夏问孝。子曰:“色难。有事,弟子服其劳;有酒食,先生馔,曾是以
    为孝乎?”

    • 翻译:子夏问什么是孝,孔子说:“和颜悦色最难。有事情,子女去做;有酒食,父母享用,难道这就认为是孝了吗?”
    • 注释:色难:和颜悦色最难。色,脸色,态度。弟子:子女。先生:父母。馔(zhuàn):吃喝,这里指享用。
    • 解析:进一步强调孝道中精神层面的重要性,子女在侍奉父母时不仅要有实际行动和物质供给,更要保持良好的态度,体现对父母的真诚关爱和尊重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唐代的崔山南,其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,牙齿脱落,无法咀嚼食物。崔山南的祖母唐夫人每天早晨盥洗后,都亲自到堂前,用自己的乳汁喂养曾祖母,而且始终保持和颜悦色,态度恭顺,这一行为传承了家族的孝道精神。

    6. 里仁篇 第十八节

    原文:『⒋18』子曰:“事父母几谏,谏志不从,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。”

    • 翻译:孔子说:“侍奉父母,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,要委婉地劝说他们。自己的意见表达了,父母不愿意听从,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,并不违抗,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。”
    • 注释:几谏:委婉地劝说。几,轻微,婉转。
    • 解析:教导子女在面对父母错误时,要采取恰当方式,既表达意见又尊重父母权威,同时继续为父母操劳,不产生怨恨,体现了家庭伦理中平衡子女与父母关系的智慧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汉文帝刘恒,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。他的母亲薄太后生病,他亲自为母亲煎药,并且每次煎好药后,他都要先尝一尝,看看药是否太烫或太苦,然后才送给母亲服用。如果母亲病情不见好转,他就会在床前哭泣,祈求上天保佑母亲。当他对母亲的治疗方法有不同意见时,他会委婉地向母亲提出,母亲不听从时,他依然恭敬地侍奉母亲,毫无怨言。

    7. 里仁篇 第十九节

    原文:『⒋19』子曰: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

    • 翻译:孔子说:“父母健在的时候,不要出远门,如果要出远门,必须有一定的去处。”
    • 注释:方:方向,去处。
    • 解析:体现了对父母的关心和责任,在古代交通通讯不便的情况下,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,以免父母担心,反映了儒家对家庭关系的重视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徐庶是三国时期的谋士,他原本辅佐刘备,因其母被曹操所俘,他不得不离开刘备前往曹操处。在离开之前,他向刘备表明自己的苦衷,因为母亲在曹操处,他必须前往,并且他承诺如果不能救出母亲,他终身不事二主。这体现了他对 “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” 这一孝道原则的重视,尽管是被迫远游,但他也明确了自己的去处和目的。

    8. 里仁篇 第二十节

    原文:『⒋20』子曰:“三年无改於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

    • 翻译:孔子说:“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做法,可以说是孝了。”
    • 注释:无改:不改变。父之道:父亲的做法、主张。
    • 解析:体现了对父亲权威的尊重,在一定时间内(三年)保留和继承父亲的做法,这基于古代社会家族传承和对长辈经验的重视,但现代需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调整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周公旦辅佐成王,在成王年幼时,他代理朝政,但他始终遵循周文王、周武王的治国之道,不敢轻易改变。即使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政治局面时,他也尽可能地保持政策的连贯性,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先王之道的尊重,类似于 “三年无改於父之道” 的理念,虽然周公所遵循的是先王之道,但也反映了对长辈权威和经验的重视。

    9. 里仁篇 第二十一节

    原文:『⒋21』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则以喜,一则以惧。”

    • 翻译:孔子说:“父母的年龄,不可以不知道。一方面因为父母长寿而高兴,另一方面因为父母年龄渐增而担忧。”
    • 注释:年:年龄。喜:高兴,因为父母长寿。惧:担忧,因为父母年龄渐增,身体可能出现问题。
    • 解析:强调子女要关心父母年龄,体现对父母的关爱和牵挂,这种情感是孝道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孔子自己非常关心父母的年龄。他在父母去世后,常常回忆起父母在世时的情景,对父母的年龄记忆深刻。他的这种情感和行为也为弟子们树立了榜样,教导他们要重视父母的年龄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体验。

    10. 先进篇 第五节

    原文:『11.5』子曰∶“孝哉闵子骞,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。”

    • 翻译:孔子说:“闵子骞真是孝顺啊,人们对于他父母兄弟夸赞他的话没有异议。”
    • 注释:间(jiàn):离间,这里指有异议。
    • 解析:通过夸赞闵子骞的孝顺,体现儒家对孝道的推崇,同时说明孝顺能得到他人认可,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与声誉。
    • 历史例子:闵子骞的继母虐待他,冬天给他穿用芦花填充的衣服,而给亲生子女穿棉衣。父亲发现后要休妻,闵子骞却为继母求情,说 “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单”。他的宽容和孝顺感动了父亲和继母,也让周围人对他的孝行赞不绝口。

  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    Copyright © 八五文章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