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版
  • 首页
  • 范文大全
  • 经典语录
  • 苏轼在贬谪途中写下一诗,坦然自适,达观豪放,鼓舞人心

    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0-28 08:46:52    

    前言

    知子莫若父。据说,苏轼还是婴儿时,其父苏洵便断定他将来必是栋梁之才,但因锋芒太露,不通机变,一生怕是多有磨难。

    苏洵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,但却一语成谶,纵观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,皆是因为他的无机心,不通权术,和不懂“为官之道。”

    他反对王安石变法,是因为他看到了推行新法的诸多不妥,他不站队司马光讨伐王安石,是因为他看到了新法有值得称道之处。

    苏轼耿介刚直,就事论事不做违心之论,就因为如此,新党恨他,旧党容不下他,而他也讨厌朝堂党争,就自求外放地方为官。

    苏轼乐观旷达,即便是置身暗夜,为能自己点燃一盏心灯,《八月初七初入赣过惶恐滩》是贬惠州时所作,是其顽强意志和达观态度的写照。


    七千里外二毛人,十八滩头一叶身。

    山忆喜欢劳远梦,地名惶恐泣孤臣。

    长风送客添帆腹,积雨扶舟减石鳞。

    便合与官充水手,此生何止略知津。——宋 苏轼《八月初七初入赣过惶恐滩》

    简译

    鬓发花白的我,被从七千里之外的地方贬谪到了此处,就像一叶孤舟似的,在这险恶的十八滩中飘零。

    此去千里,故乡渺渺,只有在梦里才会见到家乡的山水,置身这个名为惶恐滩的地方,我更为忧伤。

    长帆受风,就如大腹鼓起,舟行迅疾,骤雨过后,河水暴涨,礁石隐入水中,不见了水流石上的波纹。

    我这个人不应该做官,就应当为官府充当掌舵的水手,因为我这一生经历的风浪,实在是太多太多了。

    赏析

    这一年,苏轼58岁,已年近花甲,接诏后从广西宁远赶赴广东惠州,船入赣江后经过江西万安县的惶恐滩,前途渺茫的他面对急流险滩,以坦然的态度写下了这首达观之作。

    七千里外二毛人,十八滩头一叶身。”,首联写出彼时极其艰难的处境,这里距离京城七千里之遥 ,年近花甲的诗人就如一叶小舟似的,漂泊在水流湍急的惶恐滩上,是那么孤独无助。

    惶恐滩是赣江上著名的十八险滩之一,江水湍急,暗礁林立,舟行其中,让人心生畏惧,行路难,仕途之路艰难坎坷,人生的路也崎岖难行,贬谪之人置身此地,心中自是感慨万千。

    七千里”谓路途遥远,“二毛人”指鬓发花白之人,谓年老,“十八滩头”交代舟行之险,“一叶身”形容形单影只孤独无助,数字的运用,生动形象,增强了艺术感染力。

    山忆喜欢劳远梦,地名惶恐泣孤臣”,颔联写人生际遇之悲,远离故土,置身险滩,孤臣惶恐,但是,他又是乐观的,随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,即便悲观也能生出喜人的小花。

    你看,虽然惶恐滩这个名字让人听起来胆颤心惊,但是,还有家乡的远梦可以慰藉人心,乌台诗案后,他已经练就了百毒不侵之身,就如他在《定风波 》中说那样:“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!”

    长风送客添帆腹,积雨扶舟减石鳞。”,颈联描写舟行江上的情景,一扫首联和颔联的忧郁沉重,此联寓情于景,有所寄托,虽是贬谪之旅,但也有令人期待之处。

    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,虽然彼时的苏轼没有李白那般自信满满,但是,长风送客,积雨扶舟,亦是如此的轻盈明快,他的坦然和达观,已经欲然纸上。

    便合与官充水手,此生何止略知津。”,尾联抒发不惧艰险努力前行的气魄和勇气,苏遭贬谪,历经磨难,见惯了人情了暖世态炎凉,这点风浪又算得了什么呢。

    苏轼此联有对政敌的蔑视与嘲笑之意,就如那个“昔日刘郎今又回”的刘禹锡一般,早已是一个百折不挠的斗士,见惯了大风大浪,这路早已熟稔于心,那里还用向别人去问路?

    前两联写际遇,沉郁悲凉,人生暮年,惨遭政敌打击,被贬天涯,后两联抒怀,格调高扬,从沉重转为轻快,由凄苦转为豪放,是其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顽强意志的体现。


    后记

    元祐四年(1089年),重归朝堂四年的苏轼,再度被排挤出京知杭州,疏浚西湖,建三塔,筑苏堤,他在杭州官做得风生水起,日子过得亦是知足惬意。

    但那些嫉妒他的人看不得他过得好,元祐六年(1091年)将其召回朝,到八月份的时候又调其往颍州任知州,半年后再调知扬州,元祐八年九月又知定州。

    近三年的时间里,屡次调动,常常风尘仆仆地奔波在调任途中,即便如此,那些妒恨他的人也不愿放过他,绍圣元年(1094年)六月,苏轼再次遭贬惠州。

    九死南荒吾不恨,兹游奇绝冠平生。”,这一次,苏轼一直被贬到了海南儋州,即便是回归无望,他也心怀旷达,在海岛上创办学堂,倡导学风,为儋州的文化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
    便合与官充水手,此生何止略知津。”,虽处逆境,身在低谷,可犹自昂扬向上,不妥协,不畏惧,像一个真正的水手那般,搏击风浪,勇往直前,苏轼这样的精神,值得世人学习。


   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    Copyright © 八五文章网